在这个以内力为尊的武侠世界中,一套剑法如果没有内力加持,那么会有哪些特点呢?
一是招数会更简化、更朴实。因为没有让人“超凡”的内力为依,很多不可思议的动作、看起来繁复乃至近于炫技的动作,根本就做不出来。
二是杀伤力大打折扣。这也很好理解,无需多言。
三是防御变得更重要。因为没有了内力的武者,显然更加“脆弱”。以往两个武者比斗,你打我一记内家拳,我自有内劲运掌格挡之。即使没防住,被人一拳打中,体内劲气也会自动防御,多少也会削弱些许拳劲。即使防御薄弱,受了内伤,也可运转内力调息压制。而没有了内力,人家打你一掌,你即使格挡也挡不住,身体中掌,也不会有内力自动护体,中掌不死即伤,而侥幸伤而不死,也不会有内力供你调息。换成手中有剑也是一样。
所以,该如何破解呢?
芷若思来想去,方法只有十六个字——
料敌机先,攻敌必救,死中求活,以多打少。
料敌机先,就是能在敌人出招前做出精准预判,继而抢先出招,赢得主动权。
攻敌必救,就是在料敌机先的基础上,寻敌破绽,击其要害,从而调动敌人,使其受制于我,只能防御,不能进攻。
死中求活,就是要有与敌偕亡、同归于尽的气势和决心,只有这样,才能调动敌人,而不是被敌人调动。
以多打少,就是创立剑阵,形成多人之合力,用数量上的精妙组合而求质变,发挥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。
说白了,这就是一套如何以弱胜强的战术打法。首先气势要足,抱必死之决心,本来就是弱者,如果连拼命的决心都没有,那肯定是必输无疑。
其次,个人的打法就是“料敌机先,攻敌必救”,要“攻势防御”,占据主动,由我出招,敌人破招,而不能反过来让敌人先行出招——如果一旦让敌人先出招,以峨嵋众弟子没有丝毫内力的状态,绝不能挡敌之一击。
但在实战中,这种情况并不能完全杜绝,而一旦出现这样的局面,这个时候就必须对攻,要有不惜牺牲的勇气和觉悟,以命换命,甚至是以命换伤。
最后,群战的打法就是建立剑阵,以多打少。当前身在敌营,占据优势力量的是敌人,所以,要想成功突围,必须在局部建立优势,通过局部的“以多打少”,让敌人的数量优势无从发挥或者减半发挥,这样,才有突围之希望。
这是芷若反复思量后的结果,也算是殚精竭虑了。之前与灭绝师太见面时也说了,虽然时间短暂,灭绝师太没有给出明确答复,但看她凝眉深思的样子,显然是肯定这其中的有些道理的。
有了思路,下步就是落实了。
这个,就太难为她了。
因为,这基本上就是要创立一门剑法和一套剑阵。而无论是“料敌机先,攻敌必救”的剑法,还是能够“集合力而求质变”的剑阵,都是一等一的高明武学,尤其是这剑法,若真能做到“料敌机先,寻敌破绽、攻敌必救”,那完全称得上是旷古烁今,甚至说是天下第一剑法也没多大问题。而创立这样的剑法,需要高深的悟性、广博的见识、深厚的经验,哪怕是活了上百岁的武林泰斗张三丰张真人,也不敢说有这样的本事,更不要说她这个小丫头了。
这道题对她来讲,委实超纲了。简直就是让小学生去做高中生,不,应该是去做大学生的考卷。
但还是要硬做。
索性,这不是数学题。
苦思数日后,芷若忽然觉悟,自己其实也不需要真的创立这么一门剑法——就算她真的忽然得天授,创了这么一门剑法,众师姐师兄师侄短时间内怕也学不会。
所以,她需要的,或者说峨嵋众弟子需要的,是一套易上手的剑术套路。
只要这个剑招套路足够新颖,在大致符合十六字对敌思路的基础上,能让敌人见所未见,闻所未闻,在初战时发挥奇效,就足够了。
本着这样的思路,芷若很快就发现,其实峨嵋派已有的武功当中,就有类似的存在。
即灭绝师太自创的两套剑法,【灭剑】和【绝剑】。
这两门剑法凌厉绝伦,而且招式也很反直觉,在外人看来,东一刺,西一劈,匪夷所思却又瞬息万变。而最重要的是,这两门剑法也不愧“灭”“绝”二字,【灭剑】要旨在杀敌第一,内核就是一往无前、有攻无守,剑意凌厉猛悍;【绝剑】则更进一步,只有区区五招剑法——“白虹贯日”“破釜沉舟”“乾坤一掷”“玉石俱焚”“碧血丹心”,皆是全力出击、与敌偕亡亦在所不惜之招式。
这样的剑法、剑意,正符合十六字对敌思路中的“攻敌必救,死中求活”八个字。“以多打少”是针对剑阵,暂且不论,余下的,就是“料敌机先”四个字。
料敌机先!料敌机先!何其难也!
不过此事虽难,但芷若也不是一点基础都没有。那日光明顶上与张无忌切磋,让她对“料敌机先”四字颇有感悟。其思路说白了也很简单:首先要对人体结构有充分的了解,在此基础上,全面的收集、记忆人体做各类动作时的初始征兆。之后对敌时,观察敌人的出招征兆,往上套。当然,如果能够提前对敌人的武功有足够了解,并熟悉他的动作习惯、偏好等,那就更好了。
有前世舞蹈生所学+今世研究【流风回雪】时的着重观察积累,让芷若在这方面还是颇有基础的,脸皮厚点,说句“略有小成”也不是不行。距离自创剑法自然远得很,但摸索组合一个“速成剑招套路”,倒还不至于遥不可及。
想明白这些后,芷若便将心思重点投入到“速成剑招套路”的摸索上来。
至于剑阵,远征西域途中,她与师姐贝锦仪、赵灵珠还组合了一个简板的“三才阵”,而且还经过了实战检验,确实有效。但终究还是简陋了些,难登大雅之堂。
不过过了这么长时间,她又确有新的想法,譬如,峨嵋派的顶级掌法【四象掌】,其配套步法可称之为【四象步】,内含两仪四象八卦之义理,极是奥妙,其实是可以单拿出来的,如果以它作剑阵的步法基础的话,应当好用。
不过,还得等剑招套路有了,再研究具体剑阵也不迟。
沉浸在“科研”当中的芷若,发现时间过得飞快,她这研究刚有了些进展,就被告知,车队已抵达大都。
七月初六,车队在大都城西一处寺院停下,芷若下车后抬头一看,只见寺院匾额赫然写着“万安寺”三个大字。
万安寺规格宏大,仅正寺就楼高四层,寺后更有一座高达十三级的宝塔,六派俘虏皆被安置在塔上,每层都安排守卫来回巡查,塔下更有二三十人守着。至于正寺、后院乃至四方围墙、大门,都有人把手,想要脱困,堪比登天。
看此情形,芷若也彻底熄了凭自身突围的念头,只是钻研武功却愈发投入了。
到了万安寺不久,各派掌门人、长老名宿就逐一带下塔至后院。初时芷若这些普通弟子也不知详细,但过了些时日,消息便渐渐传开,却是一个长相甚美的年轻女子在这里做主,身份看上去十分尊贵。对掌门人、长老名宿,这些蒙古鞑子先是劝降,但各派名宿皆是有身份之人,其中心胸狭窄之辈有之,庸碌无能之人有之,勾心斗角之徒有之,但与民族家国大义,却都还把持的住,不曾有一人屈服。
这些蒙古鞑子见此,便定了个规矩,凡是六派中人,若有信心,便可与这里的人比武,只要能连胜三人,就放其离开;但若是败了,那就要留下一根手指,并再囚禁一个月,一月到期后,如是开口降顺便罢,若仍不降,则再比武,规矩一如既往。
六派名宿,哪个不是江湖中人人敬仰的前辈,哪个不是一身傲气,虽知自己内力尽失,武功都大打折扣,但心中的傲气,以及对蒙古鞑子、域外番僧的蔑视,还是让其中不少人答允比武。
然后……无一胜绩。
六大派中的掌门或长老前辈,自然个个都是一流高手,即使没有了内力,也非寻常宵小所能敌之,但问题是,一个能够施计将六大派一网打尽的势力,一个能够调度各地官兵协助的势力,一个能网罗到阿二阿三这等将少林外功练到极致的势力,其麾下怎么可能缺乏武功高手呢?别的不说,只那个阿二和尚,就基本能单挑失去内力的六大派所有高手了。
但奇怪的是,这些蒙古鞑子似是有意戏弄,每次派出的三人,功力都是由浅到深,各派高手一般都能轻易战胜第一人,多半也能战胜第二人,但无一人能打败第三人,这既有连续出手体力精力消耗太多的缘故,也有第三人武功明显高出前二人的缘故。
芷若本来还不明其意,但一日灭绝师太被押解出去又归来后,趁着经过诸弟子的房间时,朗声道明,蒙古鞑子所谓比武放人,不过是为了偷学六大派之武功。凡是峨嵋派弟子,皆不准参与比武。此后,灭绝师太便开始绝食。
芷若知道后,心中哀恸之余,一股强烈的绝望也涌上心头。她知道,灭绝师太此举,正是其性刚烈,宁死不辱。但选择此举,又何尝不是师父她老人家彻底灰心绝望了呢?
难道说,真的没有办法了吗?